沉积有机质的演化阶段远古沉积与地质演变揭秘有机物转化为液态能源的漫长历程沉积有机

石油的形成一个复杂的地质经过,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物理化学变化。根据现有研究,其形成经过可概括为下面内容阶段和学说演变:

一、形成经过的阶段变化

1.有机质沉积与初始降解

  • 来源: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微生物等死亡后,遗体与泥沙混合沉积,在缺氧环境下被掩埋,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
  • 生物化学影响:在浅层沉积中(埋深小于1500米,温度低于60℃),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生成干酪根(Kerogen)并释放少量甲烷(生物气)。
  • 2.热催化生油阶段

  • 条件:随着地壳下沉,埋深增至1500-4000米,温度升至60-180℃,压力增大。干酪根在热催化影响下裂解,生成液态烃类(石油)和气态烃(天然气)。
  • 关键影响影响:粘土矿物的催化影响加速烃类生成,此时石油以液态为主,能量密度逐步提升。
  • 3.热裂解生气阶段

  • 条件:埋深超过4000米,温度达180-250℃。液态烃在高温下发生裂解,生成凝析气(湿气)和轻质油,烃类逐渐气化。
  • 4.高温变质阶段

  • 条件:埋深超过7000米,温度高于250℃。残留有机物进一步缩聚为甲烷和固态碳沥青或石墨,石油完全裂解为干气。
  • 二、学说演变与证据支持

    1.无机成因假说

  • 早期见解:19世纪门捷列夫提出石油源自地幔碳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烃类。部分证据包括少量天然气的地幔来源。
  • 局限性:无法解释99%以上油田位于沉积盆地、生物标志物(如甾烷、卟啉)及碳同位素(12C富集)等生物特征。
  • 2.有机成因主流学说

  • 核心证据
  • 分子标志物:石油中发现与生物相关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 实验模拟:实验室中通过加热干酪根生成的烃类成分与天然石油高度相似。
  • 地质分布:全球主要油田与古海洋、湖泊沉积环境高度相关,且形成时刻集中于中生代(占70%)。
  • 现代模式:石油生成是多阶段、多影响的综合结局,结合微生物降解、热演化及地质迁移。
  • 3.混合演化动向

  • 部分学者提出,石油形成可能同时受生物影响与非生物影响影响。例如,早期有机质降解主导,后期高温高压可能促进无机反应的参与。
  • 三、独特类型的石油形成

  • 未熟—低熟油:在较低温度下(埋深800-3500米),易降解的有机质(如脂肪酸、淀粉)通过微生物活动直接生成少量烃类,常见于腐泥型沉积环境。
  • 页岩油:赋存于页岩孔隙中,形成经过强调有机质丰度、微裂缝发育及热演化程度,需结合纳米孔喉结构分析。
  • 石油的形成本质上是生物地质影响与地球化学影响的结合,从有机质沉积到烃类生成的每个阶段均受控于温度、压力、微生物活动及时刻跨度(通常需数百万至数亿年)。虽然存在无机成因的争议,但生物起源学说通过分子与同位素证据占据主导地位。未来研究将更关注微生物改造、流体运移及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油)的成藏机理。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